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学院组织教师党员赴816工程遗址开展学习教育
为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加强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党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立足于本职工作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月11日,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教职工党员赴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涪陵区816工程遗址开展学习教育。
816工程遗址地处重庆涪陵白涛乌江东岸金子山腹地,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党中央作出了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816工程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总投资7.46亿元,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历时17年,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党员们依次参观了核工厂主洞、核反应堆大厅、中央控制室等开放的部分工程遗迹,近距离感受着它的神秘朴素和伟大。庞大的洞体宛如迷宫,长约20多公里的甬道,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可谓“洞中有楼,楼中有洞”。
鼓舞人心的口号标语,激励着建设者们不惧困难、呕心沥血地建设816工程,大家仿佛穿越到“三线建设”那个历史年代,在惊叹工程宏伟浩大的同时,也被无数先辈们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爱国情怀所震撼和打动,更好地理解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此次特色党日活动让同志们深受震撼,革命先辈们几十年隐姓埋名,为祖国国防建设流血流汗,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体教职工党员要将此次活动的感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发扬先辈们“开山劈石”的奋斗精神,立足于教书育人本职工作,摈弃“小我”思想,胸怀“国之大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时代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邵海一)